当前位置:
让崇高和优美涵养时代审美风尚
0
时间:2021-09-06 作者:陆绍阳
  时代审美风尚是一个社会在某个时期所显示的审美活动和审美趣味。
  美总是要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物质材料,让人有情绪上的愉悦和情感上的满足,使人进入一个自足的境地,体验和享受美的滋味,继而转化为一股力量,鼓舞人们不断前行,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文明。审美活动反映的是社会的多重因素对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影响,它有历史传统、外来文化、社会转型、生态环境等方方面面的因素,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审美风尚是某一个特定时代的产物,通常会延续一个较长的时段,甚至成为一代人或者几代人的共同记忆。它的波及面广,对不同的地域、性别、年龄段、阶层都会涉及,它和文学、艺术、广告、综艺、投融资、媒体等不同行业都有关联性。它的影响大,特别是一些明星借助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积累了大量的粉丝,他们的言行举止容易被年轻人模仿。
  美通过一定形式的转化,产生美的社会价值。正因为它影响大,代表着一个时期的精神向度,自然会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如果它是一种正向作用,那么对提振民族精神、陶冶人的情操都有益,但一旦掺入负面的东西,就可能使一个社会的精神气象变得污浊。近年来审美风尚发生偏差,所谓的“小鲜肉”明星长时间“霸屏”,还出现性别体征模糊化、暧昧化现象,不管是因为内心欲望的投射、“粉丝经济”的促成,还是由营销、宣发、节目和评论等一起合力建构的,首先它是一种艺术水平的倒退,是美学趣味上的低俗。其次,身体、颜值变成了消费的对象,随之而来的是一味以媚俗、轻佻为美,追求奢华、感官刺激、炫富摆阔、浮躁情绪充斥。再次,在资本“唯流量”的裹挟下,应当爱好的东西不会爱好,不应当爱好的东西偏特别爱好,类似“嗜痂成癖”趣味已经生成为一种时尚,恶化了培育高质量文艺作品的土壤。养成一种风气需要一段时间,而破坏一种风气却很快,如果一种不良的倾向占了上风,混淆了美感和快感,它就会挤压本该是积极、充实、美好的思想感情占据主导的美学空间。
  不良的时代审美风尚一旦蔓延开去,只会造成精神世界的粗鄙和堕落,无论是现实的需要还是为未来考量,都应立即扭转这种局面,让崇高和优美涵养时代审美风尚!
  在表现时代审美风尚时,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艺术家往往是这个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就像理论家普列汉诺夫指出的:“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它的时代的表现。它的内容和它的形式是由这个时代的趣味、习惯、憧憬决定的。”而好的艺术作品能不时给人提供美的滋养,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在崇高和优美中,让灵魂得到完美的寄托场所。
  崇高美是时代的呼唤!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征程中,出现了多少波澜壮阔的华章!革命、建设、改革的壮丽画卷,古老大地上的深刻变化;虽道阻且长,但奋斗不息、不屈不挠的意志常在;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爱国主义价值观;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创新的勇气;为他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一切,为了民族的未来而慷慨献身!讴歌理想,讴歌英雄,讴歌祖国,这样的作品最能体现大河奔流般的磅礴气势,如大山般深沉厚重的力量,最能形成黄钟大吕式的美学品格,凝聚起人心,激发民族的伟力!
  优美是历史的赓续!在中国人情感生活、精神世界当中,总是流淌着诗意的美,它优美、明朗、健康,比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青山隐隐水迢迢”所托出的意象,表现出的情致,让人产生绵绵不绝的遐思;从歌曲《送别》到《我的祖国》《茉莉花》《九九艳阳天》《在希望的田野上》,那动听、优美的旋律一直回荡在心灵的上空,思接古今,有审美的眼睛才能看到美,我们要从历史所馈赠给我们的丰富宝藏中去倾听民族心灵的脉搏跳动,体验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及其表达方式;在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从来不乏如微风般和煦的情感暖流,总是唤起我们美好的回忆;还有那江山如画的意境,让人油然而生对家国的热爱。这一切无不是我们的艺术工作者可以探寻的宝藏!
  理想的美总是崇高和优美兼具。崇高带来的审美经验是一种巨大的力的震撼,它的内容丰富而浩大,它的表现形式大开大合,其间蕴藏着伟岸壮阔的力量之美、社会价值实现的奋发之美和刚毅坚卓的深沉之美。而优美是人生境界的优雅和从容,是平凡生活的质朴和善良,是变化统一的和谐之道。崇高和优美两者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辉映,互为补充的。崇高如果有优美来补充,就可能发挥更持久、更大范围的影响力,也更具有亲和力。优美如果能够升华为崇高,对人生和世界朝深一层看,也朝高一层看,那就更加意味深长,也就能够规避陷入低级趣味的危险。
  文艺工作者可以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把一个时代人们的集体精神诉求开掘出来,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让崇高和优美的时代审美风尚激发出更加强大的奋进之力!
  作者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来源:中国艺术报
  • 地址:西宁市五四西路一号电话:0971-6330561
  • 传真:0971-6330561信箱:qhswlwxb@163.com
  • 邮编:8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