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驻足乡野茶社 传扬地方曲艺——访新文艺群体青海平弦市级传承人韩生辉
0
时间:2020-12-21 作者:多杰措、曲央德庆

编者按:新文艺群体植根于民间,与市场紧密对接,善于利用新型技术,具有旺盛的开拓创新能力。当前,这些新文艺群体正通过各大电视、网络、自媒体的方式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尤其在今年年初持续开展的“文艺战疫”中,新文艺群体创作的热情,运用新媒体创作传播的能力尤为突出。为挖掘我省这一群体部分人员的有益探索和成功经验,引导带动新文艺群体队伍发展壮大,更好繁荣发展我省文艺事业,省文联网宣部通过深入调研,选取了各文艺门类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新文艺群体,通过系列报道展示其现状和积极探索。

驻足乡野茶社  传扬地方曲艺
——访新文艺群体青海平弦市级传承人韩生辉
  青海地方曲艺形式繁多,它兴起于当地茶社、茶园中,有平弦、越弦、贤孝、道情、打搅儿、太平秧歌、青海汉族民间小调、小点儿等等。青海地方曲艺在所唱的内容上,大多都紧跟时代发展潮流,并且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很好地体现了群众文艺为群众服务的准则。由于其多样的传唱形式和愉快的表演氛围,吸引了各行各业的人参与其中,从中交流学习、展示技艺。
  我们从单位出发,准备去韩生辉老师联系好的一家茶社走访调研。历经四十多分钟的车程,我们来到了一处城乡结合部,这里隶属湟中区管辖。大路两旁是一些小饭馆和小宾馆,未见曲艺茶社的标牌,正纳闷时,韩老师带着我们七拐八拐的进了一处自建居民楼。在二楼的一间房门边,贴着半大点儿的小纸片,上写着“曲艺茶社”四字,这便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了。推门进入,虽是一间不大的茶社,但眼前一派热闹的景象,把我们这些没见过“世面”的人震撼了。门口左侧角落有一个小小的吧台,上面摆放着一些酒水和饮品;左前方是六、七人正在弹奏演唱的小舞台,碟儿敲得响、琴弦弹得欢、唱的声音亮,好一派欢愉的场景;右侧和正前方则是几排长条靠背的通座,每两座间摆放着一个长条桌,大约容纳了三、四十人,大家坐在一起,喝喝茶、唱唱曲儿,在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切磋,热闹非凡。我们跟随韩生辉先生落座于靠窗的位置,入乡随俗也喝上一杯“八宝茶”,听听曲,拉开我们此行调研的序幕。
  韩生辉从小受家庭和民间艺术的熏陶,酷爱青海地方曲艺文化。他出生在曲艺世家,爷爷就唱越弦、弹三弦、拉京胡,父亲也同样弹三弦、拉二胡,受环境氛围的影响,年幼的韩生辉便对曲艺产生了浓厚兴趣,也是从那时起,“曲艺”的种子悄悄根植于他的心中。1999年,韩生辉开始接触曲艺,起初他只是学习拉二胡,天赋使然,很快在年底他就开始学习唱曲儿以及三弦、板胡、扬琴、中阮等乐器伴奏技巧。2001年,他在“湟中县首届地方曲艺大赛”中荣获最佳演唱奖,他是当时最年轻的获奖者。这一奖项不仅仅是对韩生辉曲艺演唱的认可与赞许,更是老前辈们赋予一位年轻人极大的鼓励与期望。韩生辉谈道,自己能够在曲艺演唱道路上越走越远,除了自己喜欢和努力学习外,还离不开老师的引领与指点。在一次机缘巧合下,韩生辉跟随他的启蒙老师在茶社唱曲时,引起正在品茶听曲的青海平弦国家级传承人刘钧老师的注意,刘老师发现韩生辉是个好苗子,便开始盘算着培养这位年轻的青海曲艺人。韩生辉谈道,当时拜师的时候并没有太多繁琐的流程,只是请了一些老艺人到家里吃顿饭唱一天曲儿,之后刘钧老师便称自己已收了韩生辉为徒弟,这就算正式拜师了。
  十几年间,韩生辉取得的成绩斐然,成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年曲艺工作者联盟会员、青海省曲艺杂技家协会副秘书长、“青海平弦”市级传承人,其代表作有《赤岭行》《大饯别》等。多年来他积极参加文艺志愿服务活动,义务参加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和机关单位举办的大型宣传活动每年达40余场次。疫情期间,韩生辉与他人合作录制的音频节目,被中国曲协融媒体、中国曲艺杂志社融媒体、学习强国等平台选用播放。韩生辉作为青海平弦市级传承人,积极投身于青海曲艺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在继承传统平弦音乐的同时,创新和发展了曲艺平弦,为青海地方曲艺注入了新的时代气息。2017年,韩生辉以业余爱好者的身份参加了西宁市群艺馆排演的三部地方小戏:平弦《楼上楼下》、越弦《亲情小夜曲》、《面馆儿》,充分展现了地方曲艺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受大家的喜爱与好评。同年由他参与表演的打搅儿《好日子》在第十二届马街书会获展演优秀奖。当我们问及有关曲艺方面的话题时,他侃侃而谈,无所不知,小到曲艺的种类、大到历史背景及曲艺文化,他都通过翻阅各种相关书籍自学或者请教前辈而得知,敬业精神着实令人赞叹。除了曲艺人这个身份,韩生辉还扮演着老师的角色,2019年他被聘请为青海大学艺术教育智库专家,为大学生传授青海平弦。这不仅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艺,也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青海地方曲艺犹如一朵长生花,曲艺爱好者们通常会选择在茶社展示自己的风采,这种形式牢牢地扎根在青海这片沃土。韩生辉说道,青海地方曲艺全然是个业余爱好,不仅仅对于他自己,对所有曲艺爱好者来说都是如此。青海曲艺的生存和发展就在一个个小圈子里,靠着圈子里的人互相交流、学习、切磋中创新发展,使曲艺文化在民间代代相传。同时大家以民间生活为主题,以传统段子为主要形式创作相关唱词,然后在唱曲儿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指出问题、解决问题,使青海地方曲艺紧跟现代文明进程。如今的曲艺团队越来越多,单湟中区就有近3000名曲艺艺人,而且队伍中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为曲艺文化的发展增添了活力。近年来,地方政府也非常支持曲艺文化,不仅为曲艺爱好者们搭建了众多交流演出和比赛平台,并于2019年底成立了青海省曲艺杂技家协会,到目前为止协会会员已有三百多人。
  青海地方曲艺作为民间传统文化,韩生辉多次赴北京、天津、山东、陕西、四川、重庆、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外交流展演,致力于将浓郁的青海特色地方文化带向更大的舞台。韩生辉谈道,很多人都会困惑青海曲艺团队到外地演唱时,会不会因地方方言不同而导致外地朋友听不懂的问题。他表示,青海曲艺团队去外地演出,其真正目的并不一定是让大家能听懂,更多的意义在于以一个展演的形式,让外地朋友感受到来自不同地方的曲艺风格、特点、曲种及表演形式,这不仅仅是一个展演,更是各地曲艺爱好者们学习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谈及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时,韩生辉谈到,很多外地的地方曲艺都有自己的剧团,但是青海地方曲艺没有,因此一直以来青海地方曲艺艺人都只能以一个业余爱好者的身份去参与各类比赛、培训、展演等。另外,我省很多曲艺爱好者在学习时只注重唱法,常常忽略对地方曲艺文化理论知识的研究和掌握,这对于青海曲艺的发展与传承是非常不利的。就在前不久,韩生辉参加了由西海都市报举办的“请进我们的直播间”,为各位网友分享了青海平弦、越弦、道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吸引了12万网友在线观看。韩生辉说,喜欢青海曲艺的人越来越多了,会唱的人也很多,但真正懂得的人少之又少。针对这一问题,韩生辉表示已计划组织开展理论培训班,打算从地方分队选拔出学得懂、弄得通的优秀人才先行培养,再通过他们将理论知识普及给更多的曲艺人学懂弄通,明白所唱内容的文化背景,从而为青海曲艺的发展繁荣与传承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 地址:西宁市五四西路一号电话:0971-6330561
  • 传真:0971-6330561信箱:qhswlwxb@163.com
  • 邮编:8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