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西州文联
近年来,海西州文联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认真履行团结引导、联络协调、服务管理、自律维权职能,探索创新,履职尽责,积极作为,文艺作品质量稳步提升、活动丰富多彩、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海西发挥了积极作用。
理论武装凝心聚力 业务培训学用结合
五年来,海西州文联坚持政治引领,精心组织学习宣传、业务培训、理论研讨、主题实践等形式,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30余期,选派委托培训班50余期,累计培训文艺工作者1000 人(次),抓好文艺创作精品工程,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提高政治能力和理论素养,真正担负起新时代“兴文化”的使命任务,为海西州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强州建设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围绕中心大局 主题活动出新出彩
五年来,海西州文联在各类节庆期间组织开展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影响广泛的文艺活动。先后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青海解放70周年”海西州文学艺术成果展、庆祝“建党百年”暨“笔墨丹青展深情·诗情画意颂党恩”书画摄影展、第四届“金华表”摄影奖暨青海获奖作者颁奖典礼、青海省第四届蒙古族文学创作会议等30场(次)重大节庆活动。连续举办3届“岗尖梅朵杯”藏族大学生新创诗歌朗诵大赛和5届颁奖典礼、2届德都蒙古民歌艺术节活动、4届蒙古语和藏语春节联欢晚会、9届德都蒙古“孟赫阿尔察”诗歌那达慕、10届藏族中小学生民语诗歌朗诵大赛、4届“昆仑圣殿格尔木”两岸四地著名书画家格尔木行活动、首届“柴达木杯”民族团结原创微电影大赛等。开启中国诗歌万里行《瀚海潮》全国文学笔会活动、举办中国蒙古文期刊界学术年会、昆仑文化国际论坛等活动。疫情防控期间,开展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主题文艺创作作品500多件并进行刊载,为打赢疫情防控战加油鼓劲,贡献文艺力量。《花的柴达木》《岗尖梅朵》《瀚海潮》《莽昆仑》《格尔木》《巴音河》等文学期刊,注重出精品、推名家、育新人,办刊影响日益扩大。
聚焦主责主业 精品力作层出不穷
五年来,海西文坛艺苑呈现出蓬勃发展、昂扬向上的良好态势。摄影作品《生死对决》《雪域精灵》《荒野中的野驴》分别荣获2019BBC英国国际野生动物摄影师大赛年度总冠军、单项冠军和提名奖。一批文艺家进入全国视野,1人获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第二届中华文学基金会“茅盾文学新人奖”,2人获中国摄影金像奖,1人获2019乌兰巴托“亚洲首届民间艺术那达慕”亚军歌手称号。五年来,结集出版了“德都蒙古文学”丛书两套(16本)、“藏文文学”丛书两套(16本)、“昆仑圣殿格尔木”文学丛书三辑(27本)、《柴达木诗意的土地》《当代藏族女性诗选》等百余部文学专著。反映海西山川风土人情、经济社会发展的摄影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2万多幅、见于各类新媒体10余万幅、获国内外各类摄影奖1000多幅、用于宣传广告5000多幅。引导书画爱好者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展赛,其中,获全国美展优秀奖4件,入选省美展11件,多名美术工作者还出版了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精美画集。扶持出版《云中有座柏树山》《柴达木欢歌》等5部音乐光碟,推出《青藏敖包》《情人湖传说》《德都蒙古首张儿童歌曲专辑》等十几位歌手的个人专辑。以州歌舞团为创作主体,先后创作了《金色的柴达木》《春满柴达木》《相约昆仑》等10台歌舞晚会,推出《一江清水向东流》《三江同源看青海》《昆仑神话》《天边的牧歌》等一批富有民族文化元素的舞台剧目。
强化服务意识 文艺惠民反响良好
健全完善文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持续深入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到人民中去”“文艺助力建成小康”等活动,精心打造“书法进万家”“民间文艺乡村行”等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品牌。五年来,坚持利用各类节庆活动举办书画摄影展、文化下乡、大型文艺演出、免费书写赠送春联等千余次活动。每年向省内外各高校,州内各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以及图书馆、文化馆、街道文化活动室及中小学校无偿赠阅期刊、文学专著共计5000余本。这些文艺惠民活动主题突出、特色鲜明、贴近群众,既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增进了文艺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激发创新活力 文艺人才茁壮成长
海西州文联共有文艺家协会7个,海西州柴达木老干部民族文化艺术团作为新文艺群体“走出去”参加“中韩国际文艺交流会”,荣获“金钻奖”和金奖;为加强人才梯队建设,推荐多人申报“海西高端创新领军人才”“海西高端创新拔尖人才”“海西文化名人工作室带头人”“涉藏州县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等重点人才项目。培育打造“赵敬德美术名家工作室”“陈劲松瀚海诗歌工作室”“何启金摄影工作室”“刘培军美术工作室”等人才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