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青海画院赴莫河驼场开展主题采风写生活动 探寻红色足迹 弘扬“两路”精神
0
时间:2025-09-12 作者:
  9月5日至9日,青海画院联合中共乌兰县委宣传部、乌兰县文体旅游广电局、青海省山水画研究院,组织9名画家、2名书法家赴莫河驼场开展“探寻红色足迹·弘扬‘两路’精神”主题采风写生活动。旨在深挖红色文化根脉,生动讲述乌兰红色故事,推动红色精神在新时代艺术创作中焕发蓬勃生机。
  采风首站聚焦青藏驼队历史陈列馆,馆内大量实物、图片与文献资料,将驼场建设历程徐徐铺展。“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在泛黄老照片与斑驳工具中愈发清晰;随后探访的驼工礼堂、窑洞遗址及养殖场,更让艺术家们沉浸式触摸历史温度:粗糙土墙、褪色油灯与修补炕席,重现先辈“战天斗地”的建设场景;养殖场旁健壮的驼群,则奏响“艰苦创业”与“传承发展”的时空交响。
  深入驼场腹地,采风团在田间地头、窑洞周边与驼群活动区开启自主创作。艺术家们或立或蹲或伏,以笔为刃、以墨为魂:有人以粗粝笔触勾勒窑洞沧桑肌理,还原先辈“住窑洞、啃干馍”的艰苦岁月;有人用明快色彩描绘驼群漫步、绿植点缀的新貌,展现红色土地振兴图景;更有书法家挥毫泼墨,让“两路”精神经典语录跃然纸上。创作间隙,大家交流灵感,力求让作品兼具“历史纵深感”与“时代鲜活性”。
  9月8日,专题交流座谈会如期召开。艺术家们分享创作心得,“窑洞的裂痕里藏着故事,驼队的铃声中透着精神”,道出对红色底蕴的深刻感悟。会议围绕“红色元素的艺术转化”“传统技法与当代审美的衔接”深入探讨,明确既要规避“为创新而失味”的形式主义,也要防止“因守旧而失活”的保守倾向,以创作出“有筋骨、有温度、有共鸣”的精品力作为目标,为此次采风活动凝聚起更深层的创作共识。

 

  青海画院副院长张海红表示,红色资源是最鲜活的教材,艺术创作是最有力的传播。我们将以此次采风为起点,持续深挖青海红色文化富矿,用笔墨丹青讲好青海红色故事,让‘两路’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为现代化新乌兰建设注入文化动能,为青海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画院力量。

 

  链接:
  1955年,西藏运输总队完成历史使命后转制为“国营青海省柴达木骆驼场”,接过7000余峰瘦弱骆驼的“接力棒”,在“八百里瀚海无人烟”的柴达木盆地建起新中国首个国营驼场;1956年,驼场开启农业基地建设;1958年至1960年,为响应“以开荒为纲”号召,数百名建设者挖建218栋窑洞解决栖身之需,这里先后迎来彭德怀元帅、习仲勋同志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视察指导。如今,莫河驼场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2座窑洞正着力打造为“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斑驳的墙体与简朴的陈设,无声诉说着先辈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史诗。
 

 

  

 

  

 

 

  

来源:青海画院
编辑:胡佐钦
责任编辑:东治 
  • 地址:西宁市五四西路一号电话:0971-6330561
  • 传真:0971-6330561信箱:qhswlwxb@163.com
  • 邮编:8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