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催化剂”

文艺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时代课题,也是推动人文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的现实命题。江苏省南通市文联立足职能优势,始终将文艺作为发展的“催化剂”和“助推器”。南通文艺工作者创新实践,逐步走出三条富有南通特色的文艺赋能之路:
以“文艺+产业”激活共富新动能,让艺术资源“活”起来、“强”起来
深挖“江海文化”富矿,将无形的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有形的经济硬支撑,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非遗设计驱动产业升级。南通非遗产业化方面尝试构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设计师+企业”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艺术家将蓝印花布、沈绣、剪纸等非遗元素进行现代化、时尚化、生活化转化,融入现代家纺纹样,成功突破了传统家纺产业“低附加值”的瓶颈,成为非遗活态传承赋能产业高附加值发展的典范;此外还积极推动非遗技艺跨界融合,不仅拓展了非遗的市场边界,更在年轻消费群体中有效提升了南通非遗的文化影响力与品牌认知度。
艺术影像赋能产业转型。在南通大生众创街区,摄影家们创建了2000平方米的专业家纺拍摄基地,凭借对织物纹理、色彩层次的艺术呈现,服务本地企业并辐射东南亚,探索出一条“艺术赋能+商业反哺”的产业服务新路径,生动诠释了“以艺术提品质、以影像促外贸”的赋能逻辑。
以“文艺+民生”构筑精神新天地,让文艺服务“沉”下去、“暖”人心
南通市文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推动文艺服务浸润城乡肌理,让“文艺之花”在基层绽放,成为滋养百姓精神世界的源头活水。
普惠式服务打破城乡壁垒。深入开展“茉莉花开·艺通江海”系列活动,成立南通市文联艺术团,创新采用“线下演出+线上直播”双轨并行模式,将高品质文艺资源精准送达园区、企业和社区。首场演出即吸引超万人次云端共赏,文艺服务从“送下去”到“活起来”,成为可感、可及、可享的民生福祉。截至目前,“茉莉花开·艺通江海”已举办各类活动200多场,线上线下累计观众突破80万人次,实现了文艺服务的全域覆盖与全民共享。
嵌入式服务激活城市空间。发起“街角邂逅艺术”行动,把街头巷尾变身流动的艺术舞台。发挥驻南通高校专业优势,今年以来举办声乐、器乐、舞蹈、戏曲等各类活动100多场,惠及群众超万人。南通地铁1号线全力打造“流动美术馆”,每月邀请书画家在地铁站挥毫,各类小乐团在车厢奏响,让艺术触手可及,单日最高互动人数达3700人。艺术真正走出殿堂、汇入人潮,赋予城市空间以温度、美感和生命力,让城市拥有了跳动的艺术脉搏和温暖的烟火气息。
点单式服务精准对接需求。组织31家市级文艺家工作室与各村结对,根据基层需求提供“艺术菜单”,开展多门类艺术培训。持续擦亮文艺志愿服务品牌,通过“名家巡讲”“名师同行”等项目,遴选文艺名师与基层社团结对帮扶,去年共计辅导96场,惠及群众3000多人次。深入开展“文艺家进校园”活动,组织100余名文艺工作者赴36所中小学校辅导,近5000名学生受益,为学校美育注入专业力量,在青少年心中播撒艺术的种子。
以“文艺+热点”打造服务新范式,让城市形象“亮”起来、“火”“出圈”
我们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和社会热点,主动将文艺创作、活动策划与城市发展亮点、公众关注焦点深度融合,让文艺成为点燃城市激情的“创意引擎”和引流聚势的“流量密码”,有效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文艺创作驱动城市IP升级。海安市“网络文学谷”平台汇聚37名本土网络文学作家,涌现出卓牧闲、暗魔师、顾小白等领军人物,孵化优秀作品20余部,其中多部作品被转化成影视剧,在全国知名平台的播放量突破30亿次,完成了从文字到影像、从地方创作到全国传播、从文化产品到城市名片的华丽蜕变,为南通城市品牌注入了强劲活力。
场景融合点燃城市激情。在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南通主场赛事期间,南通音乐人创作10余首歌曲助威,摄影人用1000余幅照片定格燃情瞬间;创新打造“第二现场艺术嘉年华”,在奥体中心外广场,南通市文联艺术团精彩献演,与2000多名球迷热情互动;巧妙融入非遗体验,蓝印花布传承人指导球迷绘制专属围巾,吸引800多人参与;《江海战歌》助威视频传播量突破200万次。这场精心策划的文体盛宴极大提升了赛事氛围和球迷归属感,有效拉动了周边消费,成为南通体育激情与文化创意深度融合、共燃共荣的生动注脚。
文艺元素焕新城市空间。南通万象城的“艺术周末”和文峰广场的“艺术长廊”已成为现象级IP,为商场成功吸引人流、聚集人气。通过打造“城市非遗会客厅”“你的舞台”“亲子空间”等,提供一站式文艺服务,将商业空间转化为文艺空间,使消费行为升华为深刻的情感共鸣和艺术体验。据统计,引入文艺活动后,商场周末客流量平均提升25%,顾客停留时长增加40%,文艺与商业的深度融合产生显著的“聚客效应”和“增值效应”,为城市商业空间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
来源:《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