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短视频让中国形象更鲜活
近年来,主旋律短视频创作异军突起,凭借短小精悍的篇幅、灵动新颖的创意、共情共鸣的主题,成功吸引大众目光,发挥了文艺轻骑兵的独特作用,成为建构与传播中国形象的重要载体。换句话说,主旋律短视频善于运用引人入胜的家国情怀故事、鲜活生动的平民英雄形象,有效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担传递正能量、引领社会风尚的初心使命,在讲好中国故事和塑造中国形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首先,主旋律短视频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展现传统习俗,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文明脉络以简洁凝练的方式呈现在观众面前。厚重的传统文化内容在短视频中通过“文明密码”的具象化进行呈现,使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传统习俗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例如,三维动画短视频《梦娃》,就是以“中国梦就是我的梦”进行主题创作,将国家理想和个人理想有机结合,身穿传统服饰的小女孩向长辈行作揖礼的画面,与少先队员敬队礼的镜头进行同频共振,以“梦娃送福”的创意,让“孝亲敬老”的美德文化与“同心筑梦”的时代精神形成强烈共鸣,有效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红色文化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旋律短视频通过创新叙事方式,将革命历史与当代需求融会贯通。例如,百集微纪录片《百炼成钢:中国共产党的100年》,整部微纪录片共100集,每集时长8分钟,借用传统文学章回体方式讲述一个个独立又相互连贯的故事。该片充分考虑青少年受众的特点,在内容创作上强化悬念设计、充分发掘戏剧性的叙事元素,强化情绪的感染力,同时巧妙运用各种动画技巧和情景再现技法,各种创作手段形成艺术合力,让党史故事充满了人性温度,在青少年群体中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视效果。这些短视频让红色故事不再遥远,让年轻一代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红色文化教育,在可感可及中传承革命精神,将历史故事讲述与精神传承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其次,主旋律短视频中自信中国和自强中国的构建源于对平凡而伟大的个体生命的深情书写,这类作品不刻意渲染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个体命运,从细微处展现中国社会的自信力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通过对普通人生活的真实刻画,传递出人性的温暖与美好,让观众在情感共鸣中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和骨气,于无声处构建起一个充满向上力量的自信中国。例如抖音用户“北京小伙·羽铮”的《今天,我们都是河南老乡》,以相声式的幽默讲述河南为中国作出的独特贡献,与各种地域歧视言行进行坚决斗争,以有理有据的贡献实绩为河南人正名,充分彰显了河南人的自信力和创造创新力。中国社会的强大有赖于中国人的强大,民族的生存伟力源于国格和人格的强大。这种民间创作从个体视角出发,用轻松方式化解社会偏见,体现了中国人自信自强的当代品格和精神风貌。
此外,短视频平台成为展示历史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那些沉睡千年的历史遗迹,不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陈列,而是在镜头下“活”了过来,这些文化不仅具有人性的温情和温度,而且具有推动文化繁荣发展进步的力度和强度。近年来,河南卫视在历史文化自信的道路上大胆探索,将《唐宫夜宴》《陇上踏歌行》《千里落花风》等节目中的经典片段精心挑选出来,通过多样化的短视频形式进行精彩呈现并广泛传播。其中,《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短视频片段更是成为现象级爆款,在抖音、快手、B站等备受大众喜爱的平台上迅速走红,引发文化消费的新热潮,彰显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恒久魅力,唤起了蕴藏在个体生命深处的民族自信力。
第三,主旋律短视频通过展现中国的科技成就和科技文化,塑造了一个充满创新创造活力的当代中国形象。例如,央视新闻发布的《81192永远铭记心底》短视频,纪念英雄飞行员王伟牺牲21周年,不仅弘扬了英雄精神,而且凸显了中国航空事业的巨大进步。此外,短视频平台上的“5G技术”“航天工程”等内容,通过直观的画面和通俗的解说,让公众感受到中国科技发展的蓬勃生机和不竭动力。主流媒体对Vlog形式的运用也是创新之举。央视的两会报道Vlog、“大国外交最前线”Vlog等,将新闻报道与纪实短片结合,以第一视角带来沉浸式体验,这种创新形态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与感染力,科技精神归根到底是一种民族精神,以科技自信有力增强了民族自信和个体自信,极大提振了中国人追梦圆梦的精气神。随着5G技术的快速发展,短视频与其他领域的融合日益深入。例如,“视频+教育”模式在“学习强国”平台的应用,让党史学习教育变得妙趣横生;“视频+文化”模式通过短视频传播非遗技艺,推动了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播。
综上所述,主旋律短视频以多元叙事编织出中国形象的立体图景,从历史纵深中打捞文明密码,在人文温度中传递中国自信的精神力量,于科技创新实践中彰显中国社会发展新动能,让红色基因与现代精神共振,使传统美学与科技力量和谐共生,为主流文化创新表达和中国形象塑造蹚出了一条新路径。
来源:中国艺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