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代表委员两会“话”文艺(三)
0
时间:2021-03-09 作者:
  编者按: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青海文艺网推出代表委员两会话文艺专题,收集代表委员对文化领域的思考和建议,为打造青海文艺高峰提供指引。
多措并举推进“民间文艺学”学科建设
潘鲁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
  我国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在学科建设上主要以“文科”统称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等系科,此后分别在1994年和2004年使用“人文社会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统称。2019年,教育部推出新文科建设,要求“培养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先进文化”。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 ,旨在通过发展新兴学科以及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文科生态。
  在新文科建设的背景下,增设“民间文艺学”学科,有助于完善和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学术基础、教学架构、实践方法,切实从中国的历史基础、社会生态、文化特性出发,深刻把握中国的生活经验、文化事项、审美心理,深入研究和洞察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规律,综合借鉴人文社会科学及信息科技等各学科成果,以学科建设为基础发展相关研究、教育和文化实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文化根基。
  “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基础
  我国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地域、众多的民族孕育生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文艺具有鲜明的审美性和深刻的意识形态性,在中国现代化的百年进程中,更成为激发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进取的学术资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学术传统。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从民俗现象出发关注民艺价值,20世纪50年代提出民间文学、民间艺术、民间美术等称谓,到20世纪80年代从理论上确立“中国民艺学”学科,经历了理论的深化和保护实践,是植根中国现实并具有中国文化使命的学术研究和建构。
  民间文艺是民族精神的生动载体,是民族的“根”文化,也是现代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包含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等具有审美和意识形态属性的多种文艺品类和样态,与整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生活方式、思维、情感、道德准则以及意识形态、精神文明建设紧密联系,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建设“民间文艺学”学科,将中国数千年传承不断的文化遗产、民间文艺文脉提升到学科层面加以发展,既是借鉴多学科的发展成果,开展系统研究和教育教学,也是从本土生活和文化出发,对具有整体性、稳定性的文化体系、话语体系、知识体系开展学术研究、教育教学并支持实践发展,从而进一步梳理并明确自身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和理路,实现民族文化的振兴发展。
  当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成为国策,推进民间文艺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亟须契合民间文艺构成与内涵的人才支撑和学术支持。重视民间文艺的审美和意识形态属性,加强基础学科建设,直接关系到从本科教育到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学科教育体系,关系到中国民间文艺的知识传授、学术研究和相关管理评价,具有现实且长远的意义。
  关于增设“民间文艺学”学科的建议
  学科建构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厘定相关知识谱系,并将研究事象提升到原理层面,建构起相应的方法论体系,对于学术发展具有实质性意义。在现有学科门类体系架构中,“民间文艺学”的学科建设可从以下方面推进:
  优化学科设置,建议在“艺术学”门类下,设立“民间文艺学”一级学科。可在“艺术学”门类下设立“民间文艺学”一级学科,下设“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学”“民间文艺学理论”3个二级学科,加大基础学科建设力度。由此进一步明确我国民间文艺学的研究对象,健全和深化中国化、本土化的民间文艺理论和方法体系;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深入培养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的后备军;并就我国民间文艺发展的历史规律和现实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形成民间文艺的理论阵地。
  加强教材编纂,组织“中国民间文艺学教材编纂与出版工程”。加强教材编纂是专业人才培养所亟须,也是社会普及教育的需要。以当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需求为例,涉及普查、申报、鉴定、评审以及实施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各环节,涉及理论内涵和方法运用,以及借鉴吸收国际有益经验并在广泛实践中进行发展创新等,单一的概论式教学难以满足相关的人才需求。面向高校人才培养,突破概论体系,结合“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出版工程”“中国民间工艺传承传播工程”等加强全面性、代表性、经典性民间文艺作品的传授传播,深化对于民间文艺“活态性、生活性、历史性和文化性”的内涵的阐释,进一步引导高校学生从历史传承上认识民间文艺的生活意义和价值、认识人民的文艺感召力,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生活观,并学习和拓展田野调查、社会调研的理论和方法,参与民间文艺的保护与发展实践。
  同时,面向中小学少年儿童教育,从“中国民间文艺乡土教材”编纂计划做起,成立教材编纂团队,发掘地方民间文艺特色,充分梳理适合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的民间文艺样式,编纂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儿歌、童谣、民间故事等民间文学读本,编制地方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乡土教材,探索推进民间文艺进教材、进课堂,加强民间文艺知识普及、民间文艺情感培养。整体上,通过教材出版与传播,推动建立涵盖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社会传习的民间文艺国民教育体系。 
  开展课题攻关,组织“中国民间文艺理论体系”课题研究。建设我国“民间文艺学”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一要从历史积淀深厚、样态丰富、且富有时代内涵、地域特色和民族精神的民间文艺出发,深入研究,对中国民间文艺做出深刻有力的理论概括。二要善于将外来理论方法中国化、本土化,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从实际出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系统的“民间文艺学”。三要加强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和成果的借鉴。民间文艺主要是集体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以社会生活为基础,而且涉及不同门类样式,要从多种角度去加以研究,相关学科的理论探索阐发等都有汇通之处。四要加强历史、原理、评论及方法等不同层次的系统化研究。既要有作品的、事象的历史研究与文艺评论,也要探讨文艺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观念变迁,要有科学的方法论总结和哲学层次的理论建构。
  加强社会服务,组建“中国民间文艺资源创新与转化智库”。贯彻中办、国办《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重要部署,组建“中国民间文艺资源创新与转化智库”,就民间文艺资源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创新转化及涉及的文化事业和相关产业发展等开展针对性、前瞻性、储备性的政策研究,服务国家文化建设及相关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来源:中国艺术报)

以媒体融合、文旅融合
推进民族艺术发展传播
——专访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舞协副主席、吉林省文联副主席、延边歌舞团副团长咸顺女
乔燕冰
  记者:在去年的特殊经历中,每个院团似乎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咸顺女:经过疫情冲击,最大的感受是,从停工到复工,我们的演员们的工作热情提升了很多。因为这些演员尤其是舞蹈演员基本都年龄较小,以往大都不同程度羡慕和崇尚国外,特别是我们离韩国较近,似乎总觉得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但是通过疫情的挑战,看到国外遭受疫情危机,充分体会到我们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优越性和强大威力,也备加珍惜当下的环境和安心从事艺术事业的幸福。以往排练时有畏难和抱怨情绪的孩子们,在这次疫情复工之后,竟然再也不叫苦叫累,即便是加班加点,有时赶上录制作品需要连轴转时也毫不含糊。从去年到现在我们一直在创排打磨参加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重点剧目——中国朝鲜族原创情景歌舞诗《海兰江畔稻花香》,牛年春节都没有休息,但大家都一直热情饱满。经历疫情的洗礼,大家的凝聚力、责任心更上升了,多了珍惜和感恩之情。
  记者:面对挑战各院团都在尝试新的发展路径,尤其是对于“互联网+”的挖掘利用。
  咸顺女:各大院团需要重新调整思路,深入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我们团也在努力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拓宽传播路径。比如在抖音等平台以碎片化视频段落传播作品。同时,我们也在积极探索延边歌舞团与电视和网络文化传媒的合作,以及文旅融合的模式,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思路,共同开发云端艺术形式,推出“数字院团”“云剧场”等,挖掘院团演员资源潜力,借助传媒广电和互联网平台资源,借助直播探索云端艺术模式,探索文化旅游与广播电视深度融合发展路径,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记者:作为创立于新中国成立前为数不多的老牌民族艺术院团,贵团如何以新技术和媒介为依托,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国朝鲜族民族文化艺术?
  咸顺女:延边歌舞团成立于1946年3月,是我国唯一传承、研究和发展中国朝鲜族文化艺术的综合性表演团体,也是中国朝鲜族艺术精品的生产基地和培养朝鲜族艺术人才的摇篮。近几年延边歌舞团努力打造高品质民族文艺佳作,从音乐、舞蹈、话剧、交响乐等创作入手,推出了富有中国朝鲜族民族特色的高品质民族文艺作品。同时,加强高水准演职人员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我们也在推文旅融合,近两年我团与农商银行艺企合作推出的金达莱音乐季演出活动,并参加和组织策划的一系列文化旅游主题演出活动,都是大胆的尝试和探索。但这些尝试都还存在短板,未来需要努力突破。
  记者:近几年,《长鼓行》《觅迹》等多部获得佳绩作品走进公众视野,不断提升大众对我国朝鲜族舞蹈的认知喜爱度,这也是对延边歌舞团种种努力的一种见证。
  咸顺女:延边歌舞团是代表吉林省参加国家级会演、比赛和重大演出活动最多的文艺院团,艺术成果和殊荣越来越为人所知。但是我们团地处边疆,到大城市演出费用高,开拓市场比较艰难,因此我们尽量抓住一切机会展现自己。比如央视和各大卫视等发出邀请,我们都会尽量参加,同时加大网络平台开拓力度,参与中国舞蹈“荷花奖”评奖等各类活动,锻炼队伍,检验艺术创作,开阔眼界,交流学习,并在这些过程中提升院团和我们朝鲜族音乐舞蹈艺术的曝光率,加深观众对我们的印象,打造品牌,提高大众对我们民族艺术的认知度。 
  记者:新的一年将如何发力,让延边歌舞团再创佳绩?
  咸顺女: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们延边歌舞团会抓住历史机遇,围绕重大主题等,创作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同时提升创新意识,坚持线下与线上两条腿走路,尤其在媒体融合、文旅融合的认识上提高度、升力度,积极探寻发展新路,借助网络新媒介,打造延边歌舞团的艺术名片、文化名片,有效促进我们朝鲜民族文化和文艺的发展和传播。(来源:中国艺术报)
  • 地址:西宁市五四西路一号电话:0971-6330561
  • 传真:0971-6330561信箱:qhswlwxb@163.com
  • 邮编:810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