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0
读懂中华营造美学
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并以技术激活传统,以形式和语言创新打破时空和认知隔阂,拓展美育空间,为学校美育浸润行动提供助力。 <详情>
2025-10-20
人机互动中强化人的创作主体性
正因如此,我们应该意识到,在与人工智能协作中,人类核心主体性地位不能动摇。只有善用技术以实现人类的创意目的,避免被其支配或同化,方能在算法时代守护人类的主体性智慧、批判性思维和情感深度。正如有作家所言,人工智能可以用,但不能让它反过来用你,不能被它控制。在文学创作中,人工智能只是“助手”,而不是“主人”。<详情>
2025-10-16
正视文学经典化中的媒介力量
新媒体时代并未消解经典的价值追问,而是重构了其生成与存续的底层逻辑:经典不再仅仅是穿越时间长河的“不朽丰碑”,更是活跃于当代媒介实践,不断被激活、被重写、被共享的“活的传统”。<详情>
2025-09-29
让文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催化剂”
 文艺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性、系统性的时代课题,也是推动人文与经济交融互动、融合发展的现实命题。<详情>
2025-09-24
铭记历史 守护正义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正义必胜》观后
可以说,《正义必胜》以艺术之名强化历史记忆,以创作之美凝聚民族精神,更以国际视野传递人类共同追求的和平心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也让“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信念愈发深入人心。 <详情>
2025-09-10
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让我们以展览举办为契机,团结奋进、拼搏奉献,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详情>
2025-09-03
塑魂铭史,祈望和平 ——吴为山的抗战主题雕塑创作40年
 中国人民曾经经受的苦难是世界人民曾经经受的苦难,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胜利,而其中最深刻的情感基础是人类对和平的共同渴望。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2007年吴为山在创作完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主题雕塑》后曾深情地写下诗句并铸刻于其上:“我祈求,我期盼,古老民族的觉醒!精神的崛起!”<详情>
2025-09-01
抗战文艺:连接历史与当下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文艺是唤醒民族意志的号角、凝聚人心的纽带、记录历史的媒介,广大文艺工作者用文艺作品激励中华民族儿女为胜利而战、为和平而战。抗战胜利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抗战题材文艺作品更成为振奋民族精神的重要媒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持续发挥着凝聚民心、振奋精神的积极作用。<详情>
2025-09-01
中国文联“人文经济学:文艺赋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专题座谈会在京召开
会议强调,要以全国性文艺大奖为牵引,以体系性赋能实现文联工作高质量发展。中国文联各全国性文艺奖项与地方的双向赋能,将秉持“为谁赋能、谁能赋能”原则,建立一套完整的量化评估考核机制,探索市场化运营模式,深入研究地方所需、文联所能、两者所融,采取精准务实举措,主动赋能、夯实基础,系统植入艺术因素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人文与经济融合共生,共同织就文艺与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双面绣”。<详情>
2025-08-27
展厅时代:书法如何在“盛装”与“阅读”之间取得平衡
未来书法的展厅之路,需要策展方真正捍卫学术独立以抵御权力与资本的僭越,需要装置设计超越形式而服务于意义的深度传达,需要创作者坚守“艺文兼备”的内核,也需要技术应用致力于服务阅读的连贯性与沉思性。唯有通过多维度的协同努力,才能引领展厅时代的书法迈向一个既丰富多元又不失深度的崭新未来。<详情>
2025-08-21
  • 地址:西宁市五四西路一号电话:0971-6330561
  • 传真:0971-6330561信箱:qhswlwxb@163.com
  • 邮编:810008